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9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层教学法
             王 刚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既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是现代汉语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因此,学好文言文是提高语文基础和能力的捷径。但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深感有虎挡道,不得法门。也曾把一篇篇课文精咀细嚼,然后一片一片,一层一层,逐词逐句地吐哺给学生,自以为万无一失。而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深感事倍功半,方法不对,付出未必有回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我认识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学得轻松、愉悦又扎实、有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文言文的学法作了一些探索,谓之文言教学“三层法”。下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层登堂感受:总揽全局,以学生为主体,抓基础   
     中学课本所选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疏通文意,而由教师包办串讲实属越俎代庖,费力不讨好。让学生自学完成注释课文并不是懒汉做法,撒手不管。相反,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文中所出现的实词、虚词词义以及各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下一步该讲和重点讲的内容,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学生自学“画龙”,教师辅导“点睛”,二者浑然天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历次选入中学课本,并要求背诵,堪称经典,非常适合精读。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我体会,初步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如读罢辛弃疾的词,我们马上会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罢柳永的词,我们感受到的是温婉的气息;读罢此文学生就能感受先秦散文雄辩之气,领略纵横捭阖之风采。学生在自学完后提出了很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既有出人意料之外,又感出于情理之中。如有的学生都问到课文注释中“孰同熟”的“同”和“政通征”的“通”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质疑问难所得到的知识远比教师灌输的知识更牢固,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二层入室细观:细拆文本,以教师为主导,抓重点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凭据,师生借助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共同细拆文本,含英咀华。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包含了各种知识点,想面面教到,点点学到几乎不可能。这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很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细品文本,体会此文的“情趣”和“理趣”。①“古今异义”之趣。学生在自读时已经找出了一些古今异义的词,正误参半。如有同学找出“窥镜”的“窥”字,马上就有同学反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