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00字,共2课时。  
  第七单元第1课                       
黄山记
台山一中   林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 
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黄山资料。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海拔1810米,为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一、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二、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三、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