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50个字。
三五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 诵读文本,了解内容、把握字词、提炼主题——
(1) 以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昂扬出一股磅礴的力量、一群激荡的生命。
(2) 这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沉实、厚重,如黄河激浪般势不可挡的生命与力量,它以安塞腰鼓为承载,经由后生们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古老、浓郁的黄土风韵,正是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奋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2、 诵读为载体,情随文动,口随情诵。
3、 了解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4、 以《安塞腰鼓》一文的学习带动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系列阅读。
说明:
诗化的语言,主题的层层推进、升华使文本显得意气奋发,意境博大,读来美不胜收,但也正是这些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所以,针对学生特点,诵读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意会,由诵读获得心灵的激荡,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再辅以教师的适宜引导,定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彰显我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可作为“民族精神”教学的切入口,展开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系列阅读。这样的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能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并引以为豪。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以诵读为载体,情随文动,口随情诵,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把握、主题的提炼。
2、把握本文主题。
说明:
以中预学生为教学对象,教学此文应注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多感受,多领悟。课堂上,教师可视学生的领悟程度,有的放矢地引领他们走向主题思想。若最后学生的学习未能到达预期目标,也可依学情而定是否将主题思想直接告知——存疑是教学中一个必然现象。文中,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包括敲打腰鼓的后生们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是较易领悟的,但,将其置于中国这一大环境中,要明了:这是中华民族魂的一曲蓬勃礼赞,它所表现出的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是寄予着作者对冲破束缚、冲破羁绊的希冀的,却并不容易。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结构之间的这一断裂层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