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000字。从《孟子》中精选部分文章,包括原文、注释、翻译、观点等,适应2007年福建高考文化经典著作阅读题训练。
《孟子》选译
梁惠王上
1.1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4)万乘之国,(5)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6)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7)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8)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1)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他死后的谥号。前362 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它也彼称为梁。(2)叟:对老人的尊称。孟子见惠王时年已53 岁,一说为63 岁,故惠王称他为叟。(3)亦:句首助词,无义。下文的“亦有仁义而已”中的“亦”则是但的意思,利:朱熹《孟子集注》云:“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4)交征:朱熹《集注》云:“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平上,故曰交征。”(5)万乘(shèng )之国:具有万乘兵车的国家。春秋战国时代以兵车的数量来计算国家的实力,大体上说,一乘兵车由四匹马牵拉,每辆作战用车配备战士三人、步兵七十五人,每辆防御和后勤补给用车配备战士三人、步兵二十三人。每一百户居民供给战车一乘、防御用车一乘的所有装备和士兵。所谓“万乘之国”,就是能动员万乘兵车、万乘后勤用车的国家,指称强国。(6)弑(shì试):古代对在下者杀害在上者的说法。千乘之家,此处的家指有封邑采地的公卿大夫。(7)匿:满足。(8)后:“不急也。”
【译文】孟子进见梁惠王,惠玉说:“老丈不远千里前来,将使我国有所获利吗?”孟子答道:“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仁义罢了。大王说‘用什么使我国获利’,大夫说‘用什么使我家获利’,士和庶人说‘用什么使我自身获利’,上上下下交相牟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拥有千乘兵车的家族;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家族。万中取千,千中取百,不能算不多了。倘若不顾义而看重利,那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重仁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大王只说说仁义吧,何必说利呢?”
【段意】孟子认为,导致战国纷攘这一大变局的根源正在这个“利”上,“利”打破了延续了数百年的统治体制与社会秩序,因此,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仁义”。“仁义”既是本章的要点,也是孟子思想的大纲。司马迁对孟子的这一论点也十分赞赏,他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序中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1.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1)顾鸿雁、糜鹿,(2)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4)庶民攻之,(5)不日成之。(6)经始勿亟,(7)庶民子来。(8)王在灵囿,(9)麀鹿攸伏。(10)麀鹿濯濯,(11)白鸟鹤鹤。(12)王在灵沼,于物鱼跃。’(1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糜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借乐,故能乐也。《汤誓》曰:(14)‘时日害丧?(15)予及女偕亡!’(16)民欲与之借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1)沼:水池。上:此指岸边。(2)鸿雁、糜鹿:朱熹《集注》云:“鸿,雁之大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