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90个字。
浅谈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与指导
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但又被现代语文实践忽视和遗忘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古以来,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材料,训练技巧,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如今,部分老师过多的重视对课文的分析与讲解,而忽视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也比较欠缺。于是,我们的学生也不了解诵读对自己语文学习上的重大作用,课堂上也少了声情并茂的读书声。我们的学生不会读课文了,不会说一段通顺流利的话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基于这种情况,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从这两点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诵读的作用
1.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每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感,或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叶圣陶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
(1) 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感的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指对言语的顿悟。语感的直觉性有赖于诵读。文言语感表现的最为典型,因为文言在我们平时说话时不用,学生的文言语感就显得薄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学生经常去读,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自己的头脑里,自然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材料,以至能背诵,最后达到将文字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
(2)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情感性
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也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诵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语文教师的诵读可把文中最富情感的地方显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进而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如,在教学《春》一课时,采用一定的语音,语调来进行诵读,抑扬顿挫,让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心中。当诵读“春风图”一段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时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温暖、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