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0100字。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zsy109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隽永juàn 教诲huǐ 佝偻ɡōu 恪守kè
B.熨帖 yùn 青荇xìnɡ 叫嚣 xiāo 踏莎行shā
C.亘古 ɡènɡ 漪沦 yī 久违wěi 蓊蓊郁郁wěnɡ
D.壁龛kān 跫音qiónɡ 祈祷 qí 怅望低徊hu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雾蔼 流岚 侥幸 鸟语盈耳
B.废墟 震惊 焦灼 振臂一呼
C.树阴 窠臼 峻俏 走投无路
D.河畔 荡漾 枯槁 无瑕顾及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语言文字的运用仍然存在混乱现象, 文言和方言、生造词语等屡见不鲜。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民众来信,即使工作再忙,他也 做出回答。
③新学期到来之前,社会开展了救助失学儿童的活动, 8月20日,已收到捐款200万元。
A.乱用 摘要 截至 B.滥用 摘要 截止
C.乱用 择要 截止 D.滥用 择要 截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恰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了不名一钱的瓦片。
B.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这些原先各不相干的故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C.住在这里的人大都安土重迁,很愿意搬到开发区,见识见识新鲜事物。
D.大凡诗人,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有为国为民的热望,他们呕心沥血,只为广大的芸芸众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深深地感到,一张报纸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已逐步建立,国家不再包大学毕业生的分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供求关系。
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荀子,名况,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了“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C.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彷徨》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此外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等。
D.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写作的“双重转化”性
任何一篇文章诞生,都要经过所谓的“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的语言(思想的“外衣”)。
我国古人对这种写作的“双重转化”性早就有所察觉,有所认识。比如陆机在他的《文赋》中,就曾说过这样极为有名的话:“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显然,陆机是意识到了“物”“意”“文”这三者的进层关系的。由“物”(客观事物)而生“意”(主观意识),最难的是意能“称”物;由“意”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