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字。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活动目标:
1. 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 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筛选、整理、设计成果展示,加深对黄河的深刻了解。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全班43人)分为史地组、谚语组、诗歌组、故事组、环保组、歌唱组、公益组。自行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成语、古今诗词资料和收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的资料。
2、制作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学唱《保卫黄河》。
活动过程:
投影气势宏伟的黄河挂图,同时播放《黄河船夫曲》,活动开始。
师语:黄河,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一一汇报
活动一:“史地组”汇报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知识。
1、黄河的长度在中国属于第二大河。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 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3、“黄”河的的盛名由来:黄河穿过世界上著名的黄土高原,这里因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送巨量的泥沙。因此,“黄”河的盛名,实际上是黄土高原奉赠的。
4、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5、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6、沿黄省区的主要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等。其中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号称我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大同西面16公里的武周山北崖,依崖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万余尊,大部分为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至太和十九年(495年)凿琢而成。被人称赞为“雕刻奇佛,冠于一世”。 龙门石窟坐落在河南洛阳城南13公里的香山、龙门山间,自北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之时开凿,窟龛连属,多达2 100多个。窟龛之中,又有碑刻3 600块,全山造像达10万余尊。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天水县。这里有洞窟194个,石雕、泥塑7 200尊,壁画1 300多平方米。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城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崖壁上。开凿始于前秦,鼎盛于隋唐,宋以后仍有人凿补。现存窟龛492个,彩塑2 415尊,壁画45 000平方米。这些开凿千余年的石窟佛龛及其精美的塑像、奇异的壁画,使莫高窟的佛教艺术驰誉五洲。
活动二:“谚语组”汇报关于黄河的成语、谚语、俗语。
“谚语组”六人又分为成语小组、谚语小组、俗语小组。
(一)“成语小组”汇报成语。
1、“河清海晏”
2、“泾渭分明”
(成员讲解成语,并要求同学词语造句。)
(二)“谚语小组”汇报谚语
活动三:诗歌组汇报关于黄河的古诗、名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