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650字。
2007高考复习之阅读
专题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1 (2006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从一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景观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从此点发挥。)
强 化 训 练
一、基础训练
1.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之后所作。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的吟唱。你读了有什么感想?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