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20字。
考场作文要做到三“避”三“就”
江苏海安雅周中学 徐大才 226641
纵观近年来的考场作文,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命题及要求宽泛了,也就是说给考生作文的余地更大了。考场作文出现了这个变化,考生要想发挥自己的优势,笔者认为,依据文章的题材、立意和表现三个方面的要求,应该做到三“避”三“就”。
一、题材——避生就熟。考场作文的内容要求出现了较大的空间,主要还是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而设置的。每年考生上万,而他们的出身和生活环境不同,学习经历也有别,而不同的生活内容,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情感。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间,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此,从选材角度来看,应该避生就熟。选择范围主要从自己生活的实际和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出发,否则,走陌生的道路,就有可能闹出笑话。大家知道,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实际,就根本写不出什么好文章,考场作文更是如此。比如写“尝试”,丹青子弟写作画,农家孩子写种瓜,女同学写炒菜,男孩子写冒险等等都是轻车熟路,自然有佳作妙文出现。那么,怎么才能“熟”起来呢?关键还是要多观察、多储存、多总结,否则生活素材再丰富,也变不成文章的题材。比如,要写“战胜脆弱”,只会写“父母双亡”或“自身残废”。真是“生活是那样的精彩,而我却是这般无奈”。其主要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积累,对生活现象熟视无睹。我们说,避“生”就“熟”,功夫还是在考场外,要避免在考场上出现遇“熟”而“生”的窘境,还必须把积累、储备的材料,反复提炼和筛选,进而上升为写作的题材,这样,在考场上才能熟练运用。
二、立意——避众就新。如果说避“生”就“熟”是一个“知己”的问题,那么,立意上的避众就新,就是一个“知彼”的问题。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是毋庸置疑的,但同一题材,你熟悉,别人也熟悉。这样,就往往和别的考生发生撞车,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现象。况且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学生思维很难拓开,即使单看这篇文章已写得非常不错,比如写“尝试”炒菜,没有放盐,倒是一宕,但凡写炒菜者,基本都写没放盐,就明显表现出了趋众性。那么,文章要求“新”,怎样求得?我们认为,关键在立意。一篇文章新不新,品位高不高,立意是决定性的因素。把一个平常的材料赋予一个不平常的立意就会使人顿感别有天地。考场作文要做到立意新,主要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合理地利用试题空间。如写“近墨者黑”,绝大部分人这样写,那么在有基本素材储备的情况下就可以去写“近墨者未必黑”。二是要有求异思维。“异”,不是怪异,而是在同类题材中发现新的寓意,在更广更深处思考问题,如写“苦难”,很多人写自己是如何战胜苦难、战胜脆弱的时候,要么表现出对苦难的不屑一顾,要么表现出对苦难的深恶痛绝。而有一考生却在同类题材中,立意为“感谢苦难”,这篇文章在叙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