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700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张悦群 张俊霞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 
  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已提出了,请看他在19世纪初写的诗句: 
  ……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欣喜地 
  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可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177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尼喀河畔的劳芬镇,1843年6月7日卒于杜平根。早年在杜平根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友善。1796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相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1798年前往法国的波尔多,1802年归国。从1806年以后发生精神错乱。荷尔德林和尼采的生活历程差不多,也有强烈的精神导师的倾向。在生活中,总是从精神上苛求自己,追求精神自由完美的巅峰状态。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二] 
  ——人失去了故园,需要回家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荷尔德林敏感地觉察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带来的却是人的灵性的丧失。荷尔德林认为,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上天入地,远离了大地,遗弃了冥思。人通过百般努力所创构出来的东西,却是与人自身的神性本质相异的东西——早年席勒就已经提出在今天被称为异化的现象。技术功利的扩展,将会抽掉整个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将使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
  他深深感到,在德国,只看得见手艺人、思想家、教士,却看不见人。一个个体被困在一种专业范围内,而在这个范围内根本不能叫灵魂生存。“在这个民族里,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是不被亵渎的,不被贬为可怜的随随便便使用的东西的”。现代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就是由于把自己从大地分离开,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