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00字。
《看社戏》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中学  赵序行
《看社戏》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寄予深切的同情。
文章篇幅较长,以时间为顺序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第一天晚上观看社戏的情形,以及作家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可分为四个层次:1—4段为第一层,写作家匆忙吃过晚饭赶去看社戏;第5段为第二层,写自己对社戏认识的变化;6—8段为第三层,介绍戏场的情况;9—13段为第四层,写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
作家在开篇写房东“冬冬上楼”来催,自己“夺”下儿子喝剩的玉米粥,“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四乡八村的百姓都对社戏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二层,写自己对社戏认识的变化。就客观条件而言,这样的社戏,简陋、寒碜,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破的帘,简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台面”,是真正的“草台野戏”,在某些城里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就精神实质而言,“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自己当初对它是“不怀好意”。但后来由于“日复一日地听”,对社戏的认识竟然发生了改变,“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这里,作家真实地道出了自己的情感认知,道出了审美层面上“俗”与“雅”的认知标准问题。“雅”并不取决于它的外在条件,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与形式。对于俚俗的所谓“末流杂艺”,在没有入门之前武断地“横眉冷对、不屑一顾”,那是浅薄的表现。
第三层介绍戏场的情况,作家安排了两处照应,一处对比。“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近台早已没了空,我抱着儿子正急得上钻下拱”,与开头的“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照应。观众的多,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群众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欲。第二处是“盼着这个好日子——盼着‘社戏’,已很有些时辰了”与开头急切的赶场相互照应。“好日子”,而且盼了很久,作家才有“夺”下粥碗的急切之举。盼,显然不是因为庙会上“商贾密集,百戏相随,热闹得不得了”,自己去凑热闹,而是因为作家已对豫剧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一处对比,是在第6段写戏台旁有许多的零食摊子。摊子上有“各色纷呈”的食品,价格并不便宜,但买的人却不少,作家也给儿子买了一只烤红薯。这里是有深意的。联系下文作家在后台看到的演员们寒酸的夜餐,我们便会发现,这里看似闲笔的描写其实不是虚掷的。用的不是明比,而是暗比,反映出艺人们艰难的生活处境,寄托了作家对他们的无限同情。以作家的儿子为例,他在出发之前有半碗粥没喝下去,作家买烤红薯,并不是因为儿子饥饿,而是一种解馋,一种消闲,作家自己也调侃说:“很给人一种‘暖幼温贫’之感”;而艺人们呢?在“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下,只能吃“不经饿的面条青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