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成语教学凭借力
不需扬鞭自奋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两个基本观点:(一)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语文教育,确切地说,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
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这些理念都是融知识、方法、道德于一体,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出了正确之路,同时也明确地引导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深厚根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而成语又是传统文化甚至中国语言的瑰宝,它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的一种简洁而精辟的语言形式,同时它还具有民族特点又富于比喻性或形容意味等修辞性,表现力极强,因而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成语已经成为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稳定下来的命题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将成语教学提到相应的地位,而同时,如果我们很好地利用成语教学这一契机,又能创造人、发展人,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二者是互为补充互相增益的。
一 、充分利用成语知识的启发性
成语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花,它本身就有许多启人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充分利用成语本身的内涵启示学生学习、处事、做人的道理。比如: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未雨绸缪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欲速则不达等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成语的内涵必将频频点头,有所领悟,受益匪浅。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好语言,而这种学习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学习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种艺术享用,是一种内心快乐的满足,氛围是愉悦的,学并快乐着,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采取多种练习方法,不断启发思考,帮助学生积累成语,并活学活用。
(一)创设情境,活变题目。比如,设计出古诗词句猜成语题:白日依山尽——(下落不明) 是进亦忧,退亦忧——(进退维谷);“怪味”成语:最厉害的贼——偷梁换柱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据词联想成语: 知音 中国画 弹琴 钟子期——高山流水 比赛 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