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12张,教案约7020字。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教学目标
1.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教学重点
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诵读欣赏,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下五千年,纵横五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大家能不能说几个有关古人谈学习(或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大家知道这些成语的出处吗?导入孔子的《论语》。(板书:音:lún;义:编纂、编辑)
2.猜谜导入。
请猜一个人:他的身高有二米二一,只比姚明矮五厘米;他是美食家,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司马迁的精神偶像,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离开这个世界后的十年,西方的苏格拉底才呱呱坠地……
二、简介孔子、《论语》等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1.《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它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成书距今已2000余年,现存二十篇。《论语》在编排上,大的纲目叫卷(也叫篇),小的纲目叫章。每篇以篇首二字或三字为题,与内容无关。每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课文中的六段,其实就是指《论语》的六章。到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齐》出自齐国学者之手;《鲁》出自鲁国学者之后;《古》出自孔子故宅夹壁中。可见,《论语》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全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品德修养以及立身处世之道等许多方面,文字精炼,但含义深刻,其中不少言论,后来演化为成语或格言,广为流传和引用,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它与《孟子》《大学》《中庸》统称为“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他对世界的影响,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594年传教士利马窦将它翻译为拉丁文后,又被翻译为意、法、德、英、俄等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事实上,孔子早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巨人。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标志着孔子已经在全世界得到认可,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yì(今山东省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论语》它就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他晚年致力教育,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开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著名的有七十二位,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在我国历史上,曾从事于《诗》《书》《礼》《易》等古籍整理工作,并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其学以“仁”(即爱人)为核心,以“礼”为手段,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儒学在当时成为一门“显学”,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但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推上了独尊的地位。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
3.体裁及特点
——语录体散文。那么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语录体散文有什么特点?
——从形式上看,每则开头都用“子曰”两字,表明记录的是孔子的话;从内容上,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等;从篇幅上看,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三、指导学生读课文。
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若句中有语气词,读时要稍带拖腔,语调厚重,不能轻而飘,否则就没有了回味的余地;若句中没有语气词,读时则要坚决果断。 (学生自由读)
论lún 编纂zuǎn 攥紧zuàn 说yuè 乐lè 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识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