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80个字。
6《雪》教案2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 细读课文,品析文中两幅雪景图;
3、 合作交流,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56页。(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本散文诗,描写了哪几种雪景?
师:谁能和老师一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描写了哪几种雪景?
1、师生合作朗读,正音。(略)
(学生可能会读错的字音:磬口qing 忙碌lu 脂粉奁Iian 灼灼zhuo
嘻笑xi 褪尽tui 朔方shuo 凛冽lin lie )
2、师:文章描写了哪几种雪景呢?
明确:南方的雪 朔方(北方)的雪 (师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析文中两幅雪景图——掌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两处雪景的,他为何能描写得如此的美呢?
(一)南方的雪
师:请大家先默读1——3段,思考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1、直接点明特点:南方的雪:滋润美艳(水分多,不干燥)
2、辅以修辞:用了两个比喻:“南方的雪”是隐约(感觉不明显)着青春的消息(联想到诗人雪莱的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久吗?”。我想,江南雪野中隐约着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在启示人们: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
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意境新美)写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与活力。
3、侧面烘托:
1)色彩映衬:雪野中有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和希望。
2)人物活动——我的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儿童塑雪罗汉: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使雪有了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