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比较精心,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有延伸拓展,有配套的教学设计。课件共99张,另附教案。
14、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广州市八十六中 宋玲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体会每首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诗歌发展概况及诗歌格律
一、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先秦诗歌:《诗经》、《楚辞》
汉代诗歌: 乐 府 民 歌——《陌上桑》
《孔雀东南飞》
文 人 诗 歌 ——《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诗歌: 乐府民歌—— 南朝《西洲曲》
北朝《木兰辞》
文人诗歌——三曹、陶谢
初唐:“初唐四杰”
唐代诗歌 盛唐:“李杜”、“王孟”田园诗、
“高岑”边塞诗
中唐:“元白”新乐府
“韩孟”诗派
晚唐:“小李杜”等
五 代 词:李煜
宋代诗歌:宋诗——苏轼、陆游、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豪放派
元 曲:关汉卿、马致远等
明清诗歌:于 谦、龚自珍等
二、唐诗的发展脉络
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 初唐:
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即位。
“初唐四杰”(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