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
古诗文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尝试与体验
这是我的一堂白居易《琵琶行》的诵读教学课。
整堂课以诵读为中心展开。先以已经学过的同样写秋景的一组古诗文如苏轼《赤壁赋》等的诵读开始,营造出“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特定氛围。然后在悠扬的琵琶古乐的背景音乐中,教师饱含激情的诵读来演绎被贬后的白居易在秋风萧瑟、秋月朗照、枫叶荻花颤动的浔阳江边所抒写的千古绝唱《琵琶行》。学生被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内心,悲诗人离别之愁,悲音乐所抒情感之苦,悲弹奏音乐的琵琶女身世之惨,悲自己遭遇坎坷之不幸,直悲得泪流满面“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进而一阵掌声,为作品的感人力量,为诵读的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接着进入诵读后的鉴赏评析。由于有了感知与体会,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找出自己感动的以及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色地朗读,并进行质疑交流。最后集中到课文的音乐描写的诵读与讨论,音乐描写又带动琵琶女形象的诵读讨论,进而带出诗人形象的分析诵读,从而引出了对“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作品主题的吟咏。这个过程,争论热烈,诵读有激情,学生的智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诵读的力量得到体现。诵读使学生尝到了创造的愉悦,得到了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满足。最后把以声喻乐的本篇与同样描写音乐的以形喻乐的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以典喻乐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进行比较,在写法上作一拓展,再把状秋日之情的现当代作品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进行情感上的迁移。在声声诵读中达到视野的开阔、理解的深入透彻。
从这堂课中可以看出诵读教学的的魅力所在。
1、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相应的意境的营造
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震撼、让人联想、让人感悟,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导入性。如本课教学在复习回顾抒写秋的诗文中引入“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氛围,暗示本诗将在秋景中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