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10000字。
卢湾区2007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
1.对本文的思路结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首先以黄山松的分布和山上有名气的松树作铺垫,把读者视点引向“黄山绝壁松”。
B.描写绝壁松生长环境情状,突显绝壁松的顽强生命力并引出对其原因的思考。
C.形象而富于感情地将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相比照描写,从外象到内质,体现绝壁松的可贵品质。
D.再通过对绝壁松浩荡博大的生命境界和伤残形态的细节描写来展示它独特的缺撼美。
E.最后以盛赞黄山绝壁松为“黄山的灵魂”来结束全文,呼应开头,突出黄山绝壁松的品格和精神。
2.第六自然段“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中的“个性的基因”具体是指 。(3分)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第八自然段“……”处续写两个比喻句。(2分)
4.文章最后说“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3分)
5.作者在文章开头指出:“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请综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因此“震动”的原因。(3分)
6.请你选择某个事物,将对它的客观形象描写同主观情思相结合,写出对它的独特感受(100字左右)。(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21分)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