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00字。《雷雨》教案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意在引导学生在解读剧本,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依据《课程标准》中对戏剧的要求,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讨论会,交流欣赏阅读的心得。从而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些戏剧知识、作家曹禺及作品《雷雨》的相关剧情。
2、在作品的戏剧冲突中真实、鲜明的体现人物个性
3、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4、训练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在剧本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 训练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
3、 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4、 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四.教学方法:
1、表演法:通过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播放《雷雨》电影,让学生了解剧情,了解剧中的人物。
2.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讨论剧中人物形象。
七.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了解一些戏剧知识、作家曹禺及作品《雷雨》的相关剧情。
2、 通读全文,梳理情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曹禺先生曾在《<雷雨>序》中说,他创作《雷雨》这个剧本为的是“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那么作者抨击的是何样的家庭和社会呢?我们今天就走进上个世纪30年代的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从中寻找答案。
2、阅读课本第78页“单元导言”和第122页《现当代戏剧鉴赏》,了解戏剧的相关内容。(把握三个点:戏剧冲突、戏剧人物、戏剧语言)
3、 介绍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