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10字。
1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邓稼先及背景。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4、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速读,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抓住人物性格及所在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再分析其写法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培养高效阅读能力,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
(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迅速将学生带入悲愤、严肃而又崇敬的氛围。)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资料汇总、交流
【设计说明】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公开展示交流。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可能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邓稼先的光辉一生、邓稼先先生的故事、我过核武器研制史等等。教师补充介绍。
1、“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清华、北大哲学教授,他5岁入小学,中学时与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2、杨振宁
美籍物理学家,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书香之家,父亲杨武之先生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0世纪40年代末,杨振宁已初露锋芒,崛起于美国物理学界,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