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20字。
灯 下 漫 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感情把握——品味鉴赏——迁移训练——小结全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引入新课
1、导入: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仅关注到了黎民百姓这一生存状态,更对这一状态作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灯下漫笔》,走进鲁迅思想深处。
2、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生于浙江绍兴。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 
    作品小说集:《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故事新编》(1922~1935);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散文诗集:《野草》(1927);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解题 
     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也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这是五四时期盛行的文体。 
三、 整体感知 
1、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2、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