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30字。
 像山那样思考
鲍小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  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达程与方法
感悟文章的诗意美格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起出的哲理思考,提高警惕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
二.《沙乡年鉴》简介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是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著作。该书出版于1949年。西方19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把自然当作无条件被人驱使、利用的资源,不懂得保护它。这种观念造成人对自然的巨大破坏,直到20世纪生态学的进展和环境危机的出现才使我们对其重新认识。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先驱者,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三.检查预习
嗥叫(háo):号叫,大声叫。
拾遗(y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不堪教育(kān):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急(tuān):水势急。
揣测(chuǎi):猜测,推测。
饿殍(pǐao):饿死的人。
蠕动(rǘ):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