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600字。
2007年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上。
2.1~7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8~21小题为非单项选择题。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地痞 杯盘 否极泰来 一抔黄土
B.斥责 拆除 诉苦叫屈 天崩地坼
C.愚拙 罢黜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
D.裨益 脾气 纵横捭阖 奴颜婢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卢霭玲的瞎搀和,大伙儿分外不高兴。于是,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聚会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
B.由于勤奋刻苦,善于学习,他不到半年工夫,就已熟习了公司的各种业务,工作起来游刃有余。
C.小山村的水电站终于建成发电了,望着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建电站的始作俑者的老村长激动万分。
D.当初,销售商承诺,若有质量问题就双倍赔款;如今,顾客找上门来,他们却打退堂鼓,死不认帐。
3.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3000多年前古蜀人用过的700余件陶器,考古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已经全部修复,并将于年底在广汉展出。
B.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住环境的建设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的关注。
C.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法制教育已广泛地在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D.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商务参赞建议,中国企业应利用自有资金,在尼泊尔的农副业、医药和服装等项目上投资。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④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⑤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⑥,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后所写。 ②鱼梁:阻水的堰。 ③嵚然:高耸的样子。 ④熙熙然:快乐的样子。 ⑤瀯瀯:溪水回流的声音。 ⑥沣、镐、鄠、杜,都是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沿着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出卖
C.余怜而售之 怜:同情
D.以兹丘之胜 胜:美景
5.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其石之突怒偃蹇 ③烈火而焚之
②若熊罴之登于山 ④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指代“钴鉧潭西小丘”的一项是(3分)
A.可以笼而有之 B.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C.致之沣、镐、鄠、杜 D.由其中以望
7.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西山山口西北走二百步有一个钴鉧潭,在钴鉧潭以西二十五步处就是本文所说的
小丘。丘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
B.山丘很小,几乎用一个笼子就可以把它装进去。作者只花了四百文钱就买下它,并
立即铲草伐木,使小丘成为一处美景。
C.在这小丘上,枕席而卧,感觉清凉幽静、恬淡空灵。一个月后,又发现了另两处景
色奇特的地方,连好事的古人也没到过。
D.本文以写景为主,对小丘作了生动的描写,兼以议论、抒情,形成寄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写法,抒写了作者的谪居情怀。
8.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纹线的文字断句。(3分)
由 其 中 以 望 则 山 之 高 云 之 浮 溪 之 流 鸟 兽 之 遨 游 举 熙 熙 然回 巧 献 技 以 效 兹 丘 之 下 枕 席 而 卧 则 清 泠 之 状 与 目 谋 瀯 瀯之声 与 耳 谋 悠 然 而 虚 者 与 神 谋 渊 然 而 静 者 与 心 谋不 匝 旬 而 得异 地 者 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译文:
②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译文: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简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答:
(2)试简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答:
10.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子曰:“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三、现代文阅读·必考(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韩愈与古文运动
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基础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