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30字。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考考大家:猜一个人物。”——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请同学给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他的文学常识。
可这位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板书文题)
二、解题。
请学生介绍列子、《列子》的相关知识(预习任务)
三、诵读贯通。
1、正音。先请一个同学读,再全体齐读。
2、出示去标点的课文,看一分钟后请学生读出停顿、节奏。
点名两位同学(先差后优)完成。
3、指出正误,出示有标点的课文。讲好诵读提示后,全体齐读。
(1)诵读提示:短文的精彩部分是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使有对比色调。
(2)说到“断句”,也叫句读。其实古文一般都没有句读的,读书人往往边读边断,直到对文章的完全理解,因此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停顿小规律: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词”来停顿。句首语气词、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转折连词“而”前应有停顿。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4、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学生口译,教师释疑。(注意强调省略、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现象)
5、请学生总结哪些是重点字词。(如反问句式“此不为 乎?”)
延伸到现代汉语知识。(古代词汇在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
四、探究赏析。
1、辨析“辩、辨、辫”并简释文题中的“辩”。
2、文中两个小孩子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呢?请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