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940字。
《孟子》精选
           政见篇               
一、仁 政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历’,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离娄上》)
原文大意: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人伦的标准。要想做君主,就要尽力做到为君之道。所谓的君、臣之道,都去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像舜服待尧那样去服侍君主,就是对他的君主的不敬;不像尧治理百姓那样去法理百姓,就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国之道有两种,就是仁和不仁罢了。’残害百姓太历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残害百姓就是不太历害,本身也会很危险,国势也会被削弱。这样的暴君死后所加给的谥号就叫作‘幽’、‘历’,即使他有孝子贤孙,经过一百代也是不能改变的。《诗经》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是前代夏桀灭亡的下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点评:作为君、臣的根本,就是要施行仁政。古代尧和舜是贤君的榜样,桀和纣是暴君的典型。残害百姓的暴君,一定身弑国亡,遗臭万年。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离娄上》)
原文大意:孟子说:“夏、商、周三代的取得天下,靠的是仁,这三代最后的丧失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这样的道理。天子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天下;诸侯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国家;卿、大夫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祖庙;士和平民百姓要是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自身。上古三代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就在于行仁政还是不行仁政。现在有些人害怕死亡可是喜欢不仁,这就跟害怕醉酒却硬要喝酒一样。”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
原文大意:孟子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要解决好百姓的生活,让人们能够种好地,有更多的收成,再减少点税收,这样就可以让人们富裕起来了。要注意按照时令正常地向百姓征收钱粮,本着一定的规矩节省各种开销,那么积累的财富就足够使用的了。让百姓有个安定的生活,不去横征暴敛,百姓富裕了,国家积累也就多了。就拿个最平常的事情来说,要是离了水和火谁也没法活,这两样东西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可是天刚黑该做饭了,正是用水火的时候,这时去敲别人的门向人家要点水和柴火,没有不给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水和柴火有的是,谁也不在乎。圣人治理国家,就要想办法让粮食像水和柴火那么多,人们的生活安定富裕了,没有人为非作歹了,哪会有不仁爱的呢?”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原文大意:孟子说:“仁是能够胜过不仁的,这本来就像是水能够灭掉火一样,这种道理是很明显的。可是现如今到处都讲霸道,互相攻伐,你不去打人家,人家还要来打你,弄得有点仁政之心的人也招架不住难以维持,这就好像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烧着了的柴火那么大的火,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扑不灭这么大的火,就被错误地说成是水不能够灭火,仁不能胜过不仁,这简直是颠倒黑白,这样的看法是在助长那些不仁的人更加不仁了,照这样下去,谁也没法行仁,最后也就没有仁了。”
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上》)
原文大意:孟子说:“贤明的君主一定是办事恭敬谨慎,不粗心大意,注意俭朴,节约财富,按照正规的礼仪对待下属,特别要注意征收百姓的赋税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不顾百姓的死活。从前阳虎(货)说过:‘要光惦着发财致富就不会讲求仁爱,要讲求仁爱就别光惦着发财致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