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垫江县坪山中学2007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方便实用。 可以供所有版本使用。
坪山中学2007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阅读强化训练
《桃花源记》(全文见教材)
 (一)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二)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⑤鸡犬相闻(     ) ⑥咸来问讯 (       )  ⑦皆叹惋  (       ) ⑧悉如外人(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5..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文: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7.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8.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的意图。答:  
9.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答〕   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D.遂与外人间隔   又何间焉 
10.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武陵人)停数日。 
坪山中学2007级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二)
一、阅读课外语段的基本步骤
1、通读文章,整体感知:中心内容,思路结构;写法特点,语言特色。
2、缜密审题,明确要求: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3、分段研读,寻找答案:带着问题,确定区域,精读内容,瞻前顾后,圈点勾画,搜集信息。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整合信息,组织语言,规范答案,回照题干。
二、记叙文整体阅读
◆知识网络:
1、记叙文的概念:我们所说的记叙文是泛指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包括一般记叙文、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童话、寓言等。
2、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以及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3、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可以分为四类: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③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④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5、记叙的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记叙的要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文章在交代时间、地点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交代;一是间接交代。所谓间接交代,就是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穿着打扮或自然景物的变化、特征等,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示出来。阅读时,要注意透过人物及景物的描写,弄清作者所间接交代的时间、地点。(2)一篇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人物,阅读时,要能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所谓主要人物,是作者所要重点表现的人物。作者通过主要人物来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因而,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搞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而分清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又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意图。(3)记叙文中的六要素有时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实际情况或表达的需要,有的要素可以省略。阅读时,还要注意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6、记叙的人称:A、第一人称(我):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B、第三人称(他):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7、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记叙文的线索常见的有六种,即: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地线(地点)、时线(时间)及感情线等。文章的线索在叙述语言中往往是有标志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8、记叙的顺序: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顺序写。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扩大作品容量,增加行文时空跨度,使主题更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倒叙:后发生的先写,先发生的后写。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注意,使行文波澜起伏,激发阅读兴趣。※在记叙文中,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可以采用顺叙,也可以采用倒叙,还可以采用插叙。
坪山中学2007级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一)
一、考纲解读:根据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纲12点要求,现将它整理成为以下八大点进行解读。1、整体感知文章,能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实际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内容大意,往往是以概括题的形式出现。其考查点主要是文章的脉络、线索、层次、结构等。记叙文常常考线索、某一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说明文、议论文常考层次结构的划分。2、能抓住文章的有用信息,准确概括要点。筛选提取信息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辨识能力,这种考点是常见的一个考点,尤其是在说明文段中常常能见到。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析推敲考点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中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往往考查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表达效果等。4、在阅读中了解虚实、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这项考点往往结合语段的运用一起考,常常是考查某段话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在记叙文中常常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或人物描写的方法。5、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文章或作者观点的质疑,较多地出现在记叙类的阅读材料中,主要考查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与想象题相结合。6、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个考点属于中考阅读题中难度较大、能力层级高的考点。所考查的内容重点是文学作品及精美的记叙文的欣赏,有很多内容与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有关。由这个考点生发出来的题目基本上是开放题,如自由评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由评析文段中优美、精辟的语句,自由评析文段中的语言和写法等。这个考点的相关试题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展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找到中心论点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掌握议论文常见的文体知识及运用。8、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和方法。这个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新闻类一般放在积累与运用中去考查,而科技类作品会同时考查学生说明文常见的文体知识及运用。
二、2006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回顾:平稳型试题:(一)概括内容,归纳主旨。命题率100%。一般情况下,这部分考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经过、发展、结果);3、概括文章的主旨;4、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说明文的考点);5、概括作者的观点(议论文的考点);6、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如2006年广东课改区《词典的故事》第15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二)提取信息,概括要点。命题率100%。命题形式常见是这么几种:1、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