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800字,2007年热点,有中肯评论。
2007热点及评论
1、《东京审判》——拷问国人良知
事件回放:
《东京审判》作为一部史诗大片展现了60年前不为国人所知的一段历史,以客观的真相、大片的手法和出色的表演震撼了每个观者的心灵。但是,影片之外,另一个话题却悄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东京审判》导演高群书,为完成电影举债500万,不惜与债主签下卖身契。因为《东京审判》这部特殊的电影,因为高群书和这部电影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引发了关于电影事件的社会思考。我们不禁想问,一部电影是否拷问了某些国人的良知?呼吁所有人将一切的语言、情绪转化成行动,来支持《东京审判》,来支撑华语电影的脊梁。
精彩评论:
★ 在此,我不想对影片艺术上做任何评论。话语在无法还原的真实与无法回避的利益中,变的如此苍白。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东京审判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是仪式性的纪念还是建设性的反思,高群书选择了后者。
如果说日本不能正确的对待历史,漠视那段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仍旧视中国为敌与正义为敌,属彼帮岛国“弱患危机”文化的一种,尚可理解。但在中国,高在举债完成《东京审判》后,还要继续举债完成首映、发行等等一系列关乎利益的工作,实让人痛心。既是商业社会就要按照商业游戏行事,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社会公德与责任在商业社会存在的具体体现和需求有关,更与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有关。电影作为商品断不象房子、车子等是民生必须,几乎算不到什么。
电影在市场的表现,直接取决于观众的喜好,可一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却遭受了拍摄期制片方资金抽血、发行期欠款拷贝等“跪宾“的礼遇,不得不让人愤怒。《东京审判》不是《疯狂的石头》,能娱到票房口碑双丰收,更不是“超女”、“好男儿”,能娱到广告和短信分成。它注定了“娱”不到市场的青睐。在“愚”乐的大环境里,《东京审判》带着先天的悲情,等待接受市场的验证。要不是此影片,如何使那抹抗日英烈的血,如此湿红、如此醒目!
——王旭东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
★ 在中国,有很多在娱乐圈一掷千金的大佬啊,看那些二流的清宫电视剧拍一集就要花掉几十万,一拍就是几十集,老板们眉头都不眨一下,还动不动就包大酒店开庆功宴,花几百万来做宣传更是常事,中国每年都会有几部所谓的大制作电影,看看拍的都是什么,三角恋、畸恋、不知所云的现代浪漫片,所谓的奇幻和武侠就是大把大把地烧钱。深思啊,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给《东京审判》投钱?
庆幸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在沉迷于小情小调的建设,毕竟电影不可能成为一小群富翁兴之所致的游戏,就算他们都沉醉在虚荣的影像中,还有高群书这样的人,在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挺直了中国电影的脊梁。
有一句成语叫做“国富民强”,意思是只有国家富足,民众才能受尊敬,其实反过来说也一样,民富则国强。试想当年,国人若不是自强不息、奋勇抗战,就不能令日本法斯俯首称臣,更不会有今天强大的中国,试想今天,十几亿中国人,每人都能像高群书一样尽己所能,发出一点点声音,将会汇成多么强大的洪流!
就算我们还没有日本人有钱,但是我们绝不能容许尊严被再次践踏,真相被蒙蔽,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日本富豪会为那些反动电影投资大把的日元,而我们的富豪却对爱国影片视若无睹?这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话题,不容回避。
身为平民百姓的我们,一定要支持那些讲真话的导演、讲真事的电影,认认真真地去看一次《东京审判》,然后把影片中的故事讲给所有人听,相信只要中国人都像高群书一样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中国电影的未来会更好,中国会越来越强大。 ——《富豪缺席,谁来捍卫中国?》
2、端午节——用不用捍卫?
事件回放:
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披露了韩国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后,引起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对此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坚决捍卫我们的端午节!
精彩评论:
★ 这是一则让国人傻眼的消息。如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的焦虑一样,许多国人都发出了共同的感慨: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若真的被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那将是国人的失职和耻辱。我想,无论如何,这种共同的心理期待,也是我们捍卫自己传统节日的基础。这种心声表明,中国的传统节日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后人,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