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T33张,图片丰富,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活动丰富,生动有趣。教案约5900字。
致大海
湖南株洲九方中学 刘国富 原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指导朗读,品味诗歌凝练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教具】
1、朗诵法;2、讨论法;3、比较阅读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2、普希金
普希金(177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21岁)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4年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幽禁达两年之久。这期间写下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仍旧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这一诗歌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激励了几代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5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2月10日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战斗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纪念碑》作一个很好的总结:
“我之所以能永远为人民敬爱 /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 / 唤醒人民善良的感情 / 在这残酷的世纪 / 我歌颂过自由 /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 / 祈求过同情
我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 / 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大地 / 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说我的名字。”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称他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
3、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21岁)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此后,他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由于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就写下了这首诗篇――《致大海》。《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全诗运用象征的手法,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赞美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二、朗诵感受
1、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一遍。
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3、学生自由发声朗读全诗后,讨论诗歌各部分内容。
三、赏析诗歌
1、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