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00字。
野草·题辞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 聂 雯
【教学目标】
1.基本了解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2.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的“求索”和“抗战”的灵魂。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的“求索”和“抗战”的灵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各种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引导法。多角度提供学生材料,给学生拓展理解的空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
(一)导入新课(2分钟)
诗言志,文传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作品也是有感而发。 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捧读《野草》,总觉它过于沉重。单品这《野草》“野草”,便有着一种平实寂寞而又坚韧的感觉。《野草》的蕴涵,是深刻而真挚的。《野草》以它特有的面目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积蓄,展示了一位奋进者的一段精神历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野草·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所作的自序。
通过导语点明诗集《野草》的内涵,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基本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1.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留下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本环节内容最好由学生课下搜集得到。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散文诗的源流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流行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第一次正式用“小散文诗”这个名词,和有意采用这种体裁的是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在中国新文学里,散文诗是一个引进的文学品种。“五四”时期的刘半农、徐玉诺、许地山、焦菊隐、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诗发表。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风、柯蓝等作家创作的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中有相当的影响,其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翔实的材料能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新出现的体裁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