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60字。
万州高级中学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姓名 范心荃 教研组 语文 课时安排 6 课时
授课班级 级 班 年 月 日
课题《李杜诗五首》
教学目标1、背诵这五首诗,记住有关常识。
2、了解这几首诗的写作背景。
3、了解律诗的体式、对仗和章法等常识以及风格和内容特点。
4、深入体会杜诗的沉郁和李诗的飘逸风格。
教学重点1、诗意的领会、理解。
2、鉴赏五言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李杜诗风格的比较。
2、格律诗的有关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与探究
学法指导诵读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
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客至
旅夜抒怀
登岳阳楼
作 业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但有故人供禄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你认为那一句更好?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凡是读书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我们旧来向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座颠峰攀缘,去体会他们的飘逸和沉郁,去感受他们伤时忧国的情怀吧。
二、李杜简介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与明月
李白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
谪仙之月,成为了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
三、赏析诗歌
(一)《峨嵋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注释:
半轮秋:半圆形的秋月。
平羌:即平羌(qiāng)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县峨眉山附近。
2、特点: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3、散译: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直向三峡驶去,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要在眼前了。
4、《峨嵋山月歌》赏析一: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之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5、《峨嵋山月歌》名句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点明时令,”月半轮”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