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00字。
秋之韵赏(一)
秋,向来是诗人喜欢吟诵的季节,秋天的景色是多彩的,由此带动了诗人的心情、心境的感受随之改变。描写秋天的古诗很多,但以悲秋的居多——“春女感阳则思,秋士见阴而悲”。伤春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淮南子》中有:“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句子;《太平御览》中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谈秋总不免有伤感之情,只因为中国的文人学士有一种浓厚的颓废色彩,特别是古代的士大夫们,更是如此。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
辛弃疾曰:“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踏莎行)
后世文人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这种靡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寂寞、悲凉的秋思充溢于天地之间,由此使得曲作者马致远被称作“秋思之祖”。
秋天是相思的季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相思的人儿夜不成眠。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相思的人儿难以心安。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想思的人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之意。如:杜甫的《登高》中说:“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几句是诗人晚年流落在夔州之作,此时的杜甫百病缠身。大约在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诗人独自登高,举目四望,百感交集,心情极为郁闷。这首《登高》就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记录。生动地描绘了深秋的景物特色,抒发了沉重的情怀,言近皆远,含蓄有味,充分体现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再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诗摄尽凄婉之情,带着滞重的步履和凝重的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对故国的怀念和眷恋。
还有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此句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落。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缅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而范仲淹的另一篇《渔家傲》中写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句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悲凉,这是托物寄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