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曾获江苏省教案评比一等奖。
《呐喊》自序教案
小猪航航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经历,理解文中疑难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2、感受鲁迅先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理解鲁迅先生思想:以改造国民精神也即“立人”为其毕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4、体会鲁迅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近鲁迅,汲取精神力量,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鲁迅先生思想:以改造国民精神也即“立人”为其毕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近鲁迅,汲取精神力量,提升精神境界。
一、 导入:
我国的一位著名作家出访韩国时,与陪同他的一位韩国教授有过一段对话——“贵国经济的发展令人瞠目” “我们也有不足” “不足何在?” “我们没有鲁迅!”可见他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实鲁迅的思想有过几次飞跃,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人生中有几次重大的转折,其中有一次是我们了解的,那就是初中时学过的《藤野先生》中提到的转变:学医救国→弃医从文。今天我们从《〈呐喊〉自序》中将更进一步了解他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二、 过程:
(一)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文中哪些段落写了《藤野先生》中提到的那次重大人生转折?
2、 在学医救国之前鲁迅在国内的经历?
父亲的病让他看透世态炎凉,到南京学洋务
洋务救国
板书:学医救国
从文救国
(二)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鲁迅的思想
1、这些经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年青时候”的“许多梦”。他学医救国的梦为何会破灭呢?他从中认识到什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看幻灯片的经历打碎了他的梦。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当然要推文艺”。
点拨:鲁迅领悟到救国的第一要著是改造国民精神,也即“立人”,这和他的名字“树人”何其相似!
齐读“凡是愚弱的国民……当然要推文艺”
2、 那么他从文救国的梦想实现了吗?
明确:没有。《新生》的流产让他感受到的是——“寂寞”。
3、如何驱除“寂寞”?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施展“麻醉法”:一是“沉入国民中”,不再谈用文艺“改变他们的精神”;二是“钞古碑”,和古人共处。这下子“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但这“也似乎”三个字却泄露了天机:“麻醉法”不仅没有驱除鲁迅的寂寞,反而使他的“生命暗暗的消去了”。
4、“寂寞”的实质是什么?(讨论)
点拨: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前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他的苦闷孕育着后来的《呐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而不是幻想破灭后的绝望。此时的鲁迅开始以一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