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70字。
《名人传》序
                 杨妮妮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领会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初步理解罗曼·罗兰的笔下“英雄”的含义,学习英雄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写作背景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罗曼·罗兰的笔下“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学生会说出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 
这些名人分为几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二  介绍作家及作品
罗曼·罗兰,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本序为合传总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一生创作了诸多优秀的作品,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去墓地。
三  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说那个时代需要英雄?什么样的人需要英雄?
2.罗曼· 罗兰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人?
3.作者认为英雄的作用是什么?
(二)把握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写作《名人传》的时代要求——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第二部分(3、4):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着重阐述英雄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第三部分(5、6、7)写作目的,主要阐述“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
(三)重点研读:朗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 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欧洲?
明确:作者认为欧洲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这是像作者这样崇尚精神、鄙视物欲的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感到“周围的空气多沉重”,无法呼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