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40个字。
你像个孩子似的
                      ——《春酒》教学设计
                                                                  宁波七中 陆琦
文本细读
一个孩子的回忆
读到《端午的鸭蛋》一文,也曾努力回忆自己小时侯过节的风俗。然而所得的印象却是模糊且不成片段。实在惊讶于汪曾祺老人在年近七十时对故乡端午风俗的清晰记忆。而等读到《春酒》一文时,这种惊讶逐渐增长为一种困惑:
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
时隔多年,为什么作者对故乡过年时风俗印象如此鲜明?更何况这还是作者12岁前的事情(琦君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了解风俗的形成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换言之,各地的风俗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成为了区别本地人、外地人的一个重要依据。12岁离开故乡,1949年长别故乡(1949年琦君来到台湾)的琦君,在异乡必定也有过“独在他乡为异客”的游子情怀,并且将这种情怀寄托于对故乡独特风俗的追忆。因此,对故乡风俗的追忆也逐渐成为了“游子”们表达对故乡思念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在《端午的鸭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有意思的是,琦君笔下的风俗和汪曾祺笔下的风俗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都与孩子有关。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写到的八种风俗,其中“系百索子”“喝雄黄酒”“放黄烟子”“挂鸭蛋络子”都是直接和孩子有关;而琦君觉得“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的理由是“觉得很受拘束”,其中的孩子气更是彰显无疑。这也许和两位作家少小离家的经历有关,但也是否如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中所说的“一种潜在的童年存在于我们身心中”。(三联书店1996版126页)
品读孩子气
与《端午的鸭蛋》不同,《春酒》一文中真正写风俗的部分并不多,或者说,琦君没有过多为我们介绍家乡的春酒和会酒的场面,而是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其实我没有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被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道添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被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添,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不难发现,琦君在《春酒》中更多展现的,是一个孩子的快乐。孩子气是这篇散文的一个亮点。在琦君的意识里,春酒也好会酒也罢,都源自于梦幻般童年的喜悦。不可否认的是,琦君的童年也有过难以抹去的阴影,这在《桔子红了》一书中就有过很好的诠释。然而,当琦君回归到一个孩子的身份去描绘自己的童年时,她却如路易·夏杜恩在《不安的少年时代》中所说的:“我的童年是一束芳香。”又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