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00字。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纵横谈
□王俊鸣
  纵者,是从历史的发展看问题;横者,是从不同试题的比较看问题。既纵且横,可探讨的问题真不少。我们仅说三个“点”——是考试之“点”,也是语文教学之“点”。     
  作文:现实与诗意     
  今年高考之后,由于读“细雨闲花”诗引发感想(北京)、《诗意地生活》(湖南)、《行走在消逝中》(浙江)、《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怀想天空》(江苏)等作文题目的出现,引发了一点争论:有人批评说,这些题目没有切实引导考生关注最为现实的、切身的、真实的社会问题,而没有现实感就没有真问题。一个虚飘的题目,到底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语言能力呢?是那种无关痛痒的写作呢,还是那种不知所云的套话?有人的意见正相反:高考作文题多点诗意又何妨?高考作文命题也只是一道考场命题罢了,何必让它承载沉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强加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理想抱负,未必会在考场上收获到思想进步。诗意既不排斥真情实感,也不拒绝思辨灵魂,更不意味着内容上的“假大空”,哪里会因此失去语文作文的风度呢!况且,针对这些十七八岁涉世未深的青年,用诗歌的意蕴来打动和触发他们去思考,不也能体现作文命题的一点进步吗?作文题目诗意的一小步,考生作文灵动的一大步。我们不妨把持上述意见的人分别称作现实派和浪漫派。 
  两种意见,矛盾对立,很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这关系到对中学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中学作文教学主要不是文章学领域的事,而是或主要是教育学领域的事。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历史,关注大自然,表述社会,表述人生,表述历史,表述大自然,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学习辩证的方法,并形成表达的能力。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 
  作文,对于中学生来讲有三重意义。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一点有别于作家的创作),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为了自己精神的成长。他们在作文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是他们精神的园地,是他们人生的“史记”。还不仅此。他们要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这也是学做人的一种历练。其次,也是为了自己的社会生活。练习作文,也就是练习交际,也就是学习与人沟通的本领。再次,是为了他人,为了他所生存的这个社会。作文,就是参与社会的改造,就是尽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样,学生通过作文而走向成熟,走向高尚。 
  一般论者以为中学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即“写什么”和“怎么写”。我以为还应该加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写”,这个问题还应当放在第一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对作文就没有兴趣,他们就会把作文当做“额外”的负担。这个问题不解决,作文会走上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道路,会形成恶文风,会把学生引向唯心的方向。 
  即使是“怎么写”的问题,也不仅仅涉及技巧,它首先还要回到“为什么写”的问题上来,当然也与“写什么”有关。为了普及,就要通俗,就如白居易,就如托尔斯泰;为了把读者引向高雅,就不能“我是流氓,我怕谁”。作文,是发现美,是表现美,也是创造美。创造美的文字,也创造美的心灵。即使仅仅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作文也要追求高雅。 
  如此说来,“追求诗意”与“关注现实”还有什么矛盾吗?套一句有点过时的话说,中学的作文教学应走一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路。失去现实基础的“诗意”是无病呻吟,是没有阳光的苍白孱弱的花;失去诗意情怀的“现实”是繁重与浮躁,是杂草丛生野狐出没的荒场。 
  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如此;从中学教学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无非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次检验——尽管高考的目的是在“选拔”。检验什么?检验考生对现实的观照,检验他们的诗意情怀,检验他们表达这种观照与情怀的语言能力。 
  不要为作文题目的字面所迷惑。仅仅从题面上判断作文是否要有(或会有)“诗意”是靠不住的。字面带有“诗意”的,未必不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我们不妨把看似“脱俗”的题目“还俗”:“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不能忘怀的一件事或一个人;“行走在消逝中”——为了前进,忘掉该忘却的吧;“诗意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