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9小题,约15010字。
  2007年南通市高三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10页,包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和加试题三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本次Ⅰ、Ⅱ卷满分为160分,加试题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1—6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7—29题必须用书写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去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徐渭与“文人画”
①“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讲究以书入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被人称为诗情画意。它不和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笔、写意有所区分。它是中国传统绘画大范围中不管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汇。它摒弃华艳,惟唯取真淳,返朴归真,大巧若拙,讲究不为物役,不被法拘,直抒胸襟。 
②“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在他们眼中,这些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作为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文人借此一切来抒发内心的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自身的清高文雅。
③随着吴门画派“文人画”的兴复和强调发挥主观能动的“心学”思想的兴起,明代中期的绘画变得更有生气。其中,徐渭的成就异常突出,他可谓明代首屈一指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大师。
④徐渭因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中连连受挫,一度发狂,精神失常。命运的困蹇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奇人。徐渭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画,用笔狂放,气度轩昂,笔墨淋漓,不拘形似,惊世骇俗,自成一家,形成了水墨写意画新风格。他的画行笔有力,势如疾风,纵横肆意,泼墨而成,其中《墨葡萄图》就是文人写意画的巅峰之作。此图在艺术表现方面仅以水墨写葡萄,几无线条,全用泼墨泼水,却墨分五色,浓淡有致,变化无穷。这一切都可看作是“文人画”中趋于豪放的一种典型。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更具有一种野拙的生机力感,充分地书写了其虽人生落魄但独立清高的品格。 
⑤“文人画”重意,“不求形似求神韵”;“文人画”重简,“无法而法”、“虽笔不周而意周”;“文人画”重书,画中题诗以行草匆匆而就,大小参差,如同墨点跳动。“文人画”重墨趣;“文人画”更重情。“文人画”运用墨之干、湿、浓、淡的微妙变化,来概括绚丽的自然,表现内心的爱憎。这一切,都在徐渭的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是“文人画”的精髓。 
1.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画”因讲究以书入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因而具有“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特点。
B.“文人画”题材选取很有讲究,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往往作为君子的化身,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国画所表现的单纯的自然景观。
C.“文人画”运用墨之干、湿、浓、淡的微妙变化,来概括绚丽的自然,表现内心的爱憎。
D.“文人画”重墨趣,更重情,是中国传统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交汇。
2.下列关于徐渭“水墨写意画新风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的“新风格”表现为用笔狂放,气度轩昂,笔墨淋漓,不拘形似,惊世骇俗,自成一家。
B.徐渭的“新风格”的形成与他命运的困蹇以及孤傲不群、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有着直接的关联。
C.徐渭的“新风格”指的是摒弃线条色彩,全用泼墨泼水,墨分五色,浓淡有致,变化无穷。
D.徐渭继承了前代“文人画”摒弃华艳、惟取真淳、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特征,画风趋于豪放,具有野拙的生机力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画在技法上强调工笔、写意之分,追求华艳,为物所役,拘于法度,因而在艺术价值方面远远比不上“文人画”。
B.徐渭成为明代首屈一指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大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吴门画派 “文人画”的兴复和“心学”思想的兴起。
C.“文人画”中的题诗以行草匆匆而就,大小参差,如同墨点跳动,体现了画家重墨趣的创作风格。
D.“文人画”的精髓在于画中有着强烈的主观意识,蕴涵着画家独立清高的品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