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4张。本课件制作精美,素材丰富,实用性强。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瓜渚湖校区 初二 周妙华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词语,扩大文言文词汇,掌握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重点)
2、 初步学会对照相关资料阅读文言文,并流畅地阅读背诵。(重点)
3、 通过对语言品味了解陶渊明及其社会理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难点)
教学准备
PPT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战乱中的老百姓的眼神照片,请学生思考,你能从中明白什么?(明确: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等)从而点出“世外桃源”,引出本文。
二、作者简介(略)
三、朗读正音
先PPT展示flash。这个flash制作图象非常优美,引用,更能激发同学对桃源的向往,从而为后文主题的明确作先行的铺垫。要求学生至少朗读三遍,做到声音响亮,感情丰富。
四、疏通文意
文言文学习,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引导,以第一段为例子,鼓励同学在注意不同颜色字的同时,结合资料,讨论解决。遇到难点,教师指导。具体字词见PPT。《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比较多,教师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落到实处。(翻译大致要一节课多一点,可采用听写,抽答方式巩固)
五、巩固提高
以小组PK形式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问题,在朗读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归纳课文内容,并适当进行浅程度的背诵(开始太难不做具体要求,试行)。具体问题看PPT。
六、研读品味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三段,思考PPT中展示的问题,让学生对桃源的基本生活,老百姓淳朴、热情的性格有所了解。并通过渔父的个别语句,了解渔父所处朝代的情况,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勾画这样美丽的桃源生活,进一步知道学生感受文章主题。(厌恶战争,对自由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2、在归纳文章结喉,理解最后文章段落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桃源生活后来却找不到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半问较简单,后半问有一定难度,可进行点拨)
七、小结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八、拓展延伸
1、网络浏览桃源网站及陶渊明网站,让学生对理想中的桃源与现实桃源进行对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进行爱国注意教育。
2、有关描写桃花的诗歌大比拼。
九、作业
背诵、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