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三大题,约3750字。
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俨然(yǎn)    间隔(jiàn)    问津(jūn)    屋舍(shè)
B、案牍(dú)    苔痕(tái)    甚蕃(fán)    鲜有闻(xiǎn)
C、器皿(mǐn)    箬篷(ruò)    衣褶(zhě)    虞山(yú)
D、和睦(mù)    男有分(fèn)    黍(shǔ)    淤泥(yū)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罔不    俨然    箬篷    糁之
B、鸿儒    案牍    苔痕    陋室
C、豁然    阡陌    垂髫    屋舍
D、诣太守    德馨    骄首    昂视
3.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便舍船,从口入(“舍”通“拾”)    B.便要还家(“要”通“邀”)
C.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D.约八分有奇(“有”通“又”)
4.下列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其两膝相比者    D.故人不独亲其亲
5.下列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3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居右者椎髻仰面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所以能实现。
B.《核舟记》中船舱两侧窗上刻上文字的目的,是借助苏轼《赤壁赋》的文句来暗示泛舟之处在赤壁之下。
C《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蓝图,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神往。
D.《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现象的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爱莲说(16分)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4分)
(1)第①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②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