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750字。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 《三弦》《月夜》
  俞平伯 《冬夜》 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 《小河》 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 《毁灭》 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 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 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 《繁星》《春水》 宗白华 《流云小诗》 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