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00个字。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记得叶老曾对“语文”作过这样的解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谓一语道出天机。语文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理解、欣赏、感悟和表达,归根结底就是表达,也就是“说”与“写”的组合。这样一来,“作文”自然就成了语文中的重头戏。纵观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不难发现:古代选拔人才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语文早已不再是检验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但仍以“基础学科”之由排在各科之前。那么语文中的重要部分——作文,自然就成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考家”的青睐物,作文教学自然也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
然而不幸的是,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不住地抓耳挠腮、唉声叹气、俯首干咬钢笔头。他们怕作文不爱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如同嚼蜡,苦不堪言;阅卷老师评改学生作文时摇头晃脑、痛心不已。写作似乎成了一柄达摩克得斯之剑,让师生都惊恐不已,乃至谈“文”色变。因此,作文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阅读的积累中汲取养料,在教师精妙的点拨中获得智慧,在多元的训练中提高技能,在多彩的习作平台上拾起信心,从而使写作教学绽放异彩,是每位语文教师须认真思考又须寻觅良策扎扎实实解决的问题。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水碧波荡漾是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流入;那么,使学生在作文中敞开心扉,“做真人、言真事、求真知、诉真情”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可见,引导学生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其对生活独特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使他们将郁积于胸的情愫流泻于笔端,将撩拨心扉的美好瞬间化作永恒的记忆,从而在生活中升华作文,在作文中再现生活的有效途径。
1、感悟生活,寻找素材
在众多中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并不是说中学生已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如果学生连写什么都不知道,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如果缺少“源头活水”,渠水哪能清得起来呢?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给学生洞察世界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地认识生活、热情地关注生活、深入地思索生活、真心地感悟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李贺背锦囊到野外采风,蒲松龄设免费茶廊邀路人讲轶闻趣事等积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