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10个字。
故  乡
教学目标:
1、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策略方法:
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主备人:黄业祥       复备人:陈万华     任教班级:九(9、12)班
教学后记: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但能否准确掌握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教学难点应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人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在实施过程中则采用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三步走:引导、启发、深化。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相关链接
1、简介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