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60个字。
《吆 喝》
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方言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3、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4、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冰心曾说:“谈到‘吆喝’,至今还使我动心的,就是北京的市声!夜深时的算命锣声,常使我怔忡不宁。而‘硬面饽饽’、‘猪头肉’和赛梨的萝卜‘,也往往引起我的食欲。”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北京城特殊韵味的吆喝声,感受他的那份心动。
2、简介萧乾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些什么内容?
或: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发现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概括出主要内容。
语句有:
过渡句: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总领句: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段首中心句:(1)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2)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3)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4)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