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80个字。
故 乡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2.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3.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二)能力训练点
1.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2.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2)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3)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4)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5)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点:
I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Ⅱ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Ⅲ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Ⅳ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V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I“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Ⅱ“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一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Ⅲ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4)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晨
全文按“我”“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