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我与地坛》说课提要
一、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
《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名作。被编入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二第一专题。这一专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把握专题内涵,在对文本阅读中获得生命感悟。
本专题共五篇文章,虽然角度不同,但其主旨都与人生意义有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头上,使他对生命的思考烙上强烈的个性体验色彩,但这种个性又具有生命思考的普遍性,它是深刻的,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课文第二部分表面上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如果浅表地诠释“母爱伟大”就失之偏颇。其实,史铁生在不尽的追思中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实质上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所以我认为,从整体上看,文章的两个部分应服从于一个主题,即“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是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因此我将“情感熏陶”也作为整个课堂设计的贯串线索。在确立了这样的一个课文教学设计定位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将这样的“定位”思路贯穿到具体的教学流程设计中去。
为此,我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置分别为:
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作者对苦难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