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个字。
《桃花源记》理解题
徐邦桃
1、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2、提问:谈谈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3、文章结尾,“不复得路”“后无问津者”什么?这样写目的何在?
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4、世外桃源比喻什么?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5、由“渔人甚异之”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展现在渔人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奇丽。正由这一幅奇丽美景从而引起他探寻桃林尽头的兴趣,所以“欲穷其林”。
6、由渔人的见闻我们可以想象一进桃花源,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怎样的景象?那儿的生活怎么样?突出哪个字?
呈现一片和平富庶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突出“乐”字。
7、桃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这位不速之客呢?
“渔人”在桃花源中做客,受到热情款待,显示出源中人淳朴真诚,生活富庶安宁。
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