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800字。巴金《家》
一、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毒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功志向。1927年1928年间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爱情的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于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参与《呐喊》、《烽火》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以及《火》、《第四病室》、《憩园》等中长篇小说。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晚年,他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新文学作出了杰出地贡献,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如今,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金星”,正在浩茫的穹宇之中运行,标志着巴金的人品和作品存在的永恒。 二、写作背景
《家》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作者写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作者最初十九年的生活,他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作者很早就说过,他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他拿起笔来。《家》里面不一定就有作者自己,可是书包中那些人物却都是他爱过的和他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作者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作者写家的时候他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他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他知道他是在挖开他自己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作者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作者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作者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作者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罢。”一直到他写了《家》,他的“积愤”,他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所以作者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部小说就是在此种心情下面写成的。
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率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青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线,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生活道路”。
三、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