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90字。
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文,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初中语文教材明显地加大了古诗文篇目的比重。中考古诗文的分量也在逐年增加,由课内古诗词的默写,古文名篇的理解记忆到课外古文的阅读。这些都足见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诗文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已成为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下面就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一、反复诵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古诗文中精练、含蓄、优美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凭借,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而朗读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入选初中的古诗文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使学生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及应重读的音节,从而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古诗中的律诗和绝句,除了有相对固定的节奏划分外,还有声律方面的严格要求,不但要求押韵,而且讲究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如唐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中平仄两类声调的交错使用,使全诗音节和谐而有变化,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全诗押i韵,韵脚为西、低、泥、蹄、堤,加上诗歌本身的起转承合的特点,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通过课堂上多种方式的诵读,学生既感受了律诗的韵律美,又能当堂学会背诵。又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它又与一般的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文章的体式是骈文,全篇以骈偶句为主,语言优美,讲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