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70字。
《正确使用熟语》学案
编写:张汝友 2007.11.15
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种类及熟语的高考考查形式;
2、了解熟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3、学会根据熟语的含义和结合相关语境来判断熟语运用正确与否。
考纲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2)意义上的整体性。有两个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书面语言 。
(一)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二)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
铁公鸡、耍花招、炒鱿鱼、下马威、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等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三)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
1.知识就是力量。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四)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
1.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 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 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 冻(动)了心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比喻,二是谐音。比喻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部分是借助音同或者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测试题型
(一)似曾相识之题型:
1. 辨别读音(与语音题结合起来考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傅粉 博争 敷衍 手无缚鸡之力
B、自刭 经典 灰烬 疾风知劲草
C、媵嫱 蔷薇 吝啬 墙内开花墙外香
D、栈道 镶嵌 纤绳 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