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17张图片.教案与课件配套,对<再别康桥>的情感作重点分析.教学设计有新意,教案详细,很有参考价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惠阳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课程标准与教学分析
一、课程标准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
2、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诵读鉴赏,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的意象,探究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出迷离恍惚朦胧优美的情感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2、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再别康桥时爱与愁交集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难点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把握。
四、教学思路
1.诗歌的意蕴是在反复品读中悟出来的,不是靠讲出来的,可让学生在“悟读—析读—赛读—写读—背读”中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把握诗人细腻而健康的情感,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2.充分运用新课标理念的成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语文素养的积淀。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关于《再别康桥》的预习资料供学生阅读,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阅读老师印发的预习资料,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歌的星空里,曾经闪耀过这样的一颗星: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思想率真,既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尤其是剑桥文化的精髓。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茅盾评价他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诗人,朱自清曾说,在现代诗人中,他的诗首屈一指。他,就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