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张。有课件和配套练习、教案,选题典型,实用性强。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广州市铁一中学 郭佩钿
【教学目标】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解答论述类文本的相关题目。
【教学技术】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型】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2007年高考的必考阅读题,由学生作答的难点第14题转入,强调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对解答论述类文本题目的重要性。
二、考题示例。
2007年广东卷第14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用幻灯片出示若干学生答案,请其他学生评分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作分析,明确学生答题中的错漏主要是由于没能正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造成的。
提问: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创新与想象》一文的结构,把握了作者的思路,请回想我们分析的过程,结合你平时的阅读体验,想一想,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方法导引”部分。
三.方法导引。
提问学生,要求他们解答练习题(1)和(2),并解释自己做答的依据。
教师分析: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总分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归纳:方法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解答练习(3),步骤同前。
教师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分析时可抓住“首先、其次 、至于、但是、可见”等标志性词语就可知道文中第三段共可分四层,所以作者阐述的理由有四方面。
归纳:方法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顺序词 D、范围词E、过渡词。
解答练习(4),步骤同前。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考生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选文共4个段落,谈读书三境界的具体内容,要明白“吞”、“啃”、“品”三境界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括性语句。2、3、4段各自的概括性语句都分别在各段落的结尾处,它们分别是:“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仔细分析这就几句话,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归纳:方法3.寻找关键语句。
社科文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方法小结。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 、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
五.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