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初中阅读概括能力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
周凯
重庆市渝西中学 重庆九龙坡区 401326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将如何面对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信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逐一论证所有的信息是否有用?他们是否会沉溺于信息的海洋而无法自拔,抑或会因为某种选择的失误而贻误终生?这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应该养成这样一种能力,那就是在有效时间内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提炼出有效信息中的有效要素,再将它们重新组合。这种能力就是概括能力。显然,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做到快速、扼要、准确、有效,就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下面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分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一、关于概括能力教学现状的分析
现在,在语文教学中,很少听到“概括”这个词了。在网上、在市面上出现的有关初中语文教学的各类文章中,关于“概括能力”方面的文章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渐趋于零。我们的老师也有意无意地在回避这个问题。前些年,有的文章大肆渲染,说什么分段、概括段意肢解了文章的整体美等,我以为这只是教学方式的不妥当,并不能因此否认了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整体感悟”这个概念或者说目标。那么怎么作到“整体感悟” ?怎么判断学生作到“整体感悟” ?学生“整体感悟”到的东西是不是到位,是不是正确?只有学生将它们概括出来,老师才好作出判断并进行指导嘛!可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不妨碍他们对作品进行“整体感悟” ,甚至大有裨益,同时与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也不矛盾。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可见,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可以说,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可惜,不少同仁在这个方面有所忽略了。
二、关于概括能力考查现状的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描述透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注重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2、这种个性体验必须外化,能“评价”能“说出”能“品味”。3、这种外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实际上这就是新课标对学生的概括能力作出的一个非常形象的表述。
现行的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就非常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养成,与新课标遥相呼应。如教材的编排,就从原来的以文体为单元转变为现在的以主题为单元,原来的单纯的听、说、写的训练转变为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入,检测考生综合能力